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年春华秋实,雪域高原奏响了一曲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壮丽凯歌。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来自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在左贡县义诊,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通讯员 徐鑫 摄)
自2016年福建省对口援藏工作转向昌都市以来,厦门市便与左贡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22年起,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厦门市唯一的援藏医疗单位,正式对左贡县人民医院开启“组团式”医疗帮扶,将一批批优秀的医疗人才送上高原,用仁心仁术书写着“闽藏一家亲”的感人篇章。今年5月,第四批援藏医疗队来到左贡,开始新一轮援藏接力。
第四批援藏医疗队抵达昌都邦达机场,合影留念。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杨燕宗、谢逸林、饶明月、徐志鸿、白冰。
绵绵之力,久久为功,“一院人”接续奋斗守护雪域高原百姓健康,获得广泛肯定。新华社8月21日发表《六十载春华秋实,向未来豪情满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新征程》一文中,特别提到该院援藏工作事迹,文章被全国近600家媒体转载。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福星院长、陈琼华副院长一行11人跨越千里山海,奔赴左贡县开展医疗考察、技术交流与惠民义诊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送上雪域高原,以务实举措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责任担当。
高原第一课
从“很酷”的想象 到“很难”的现实
对于许多未曾踏足高原的人来说,西藏总蒙着一层浪漫而神秘的面纱。作为第四批援藏医疗队的一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白冰在出发前,也曾觉得到雪域高原当医生是件“很酷”的事。然而,高原给他的“见面礼”,却远比想象中更为严峻。
普外科医生白冰入户为藏族同胞做体检。
旅程从一开始就充满波折。5月的厦门已是暑气蒸腾,但医疗队在成都转机时却得知,目的地昌都仍在飘雪。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队员们两度抵达机场又无奈折返,直到第三次尝试才成功起飞。当飞机最终降落在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时,高原反应如影随形地袭来。“一下飞机,就感觉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白冰回忆道,“从机场到左贡县还要颠簸两三个小时的山路,途中遇到修路,我们不得不拖着行李徒步两公里。那时候真是每走一步都喘得厉害,缺氧加上疲惫,连话都不想说。”
真正的考验在入夜后降临。自信于平日身体素质不错,白冰第一晚拒绝了吸氧的建议。结果,剧烈的头痛和心悸让他彻夜难眠,“感觉太阳穴一直在跳,像有个小鼓在敲。”直到第二天抱上氧气瓶,他才真切体会到“在高原,氧气就是‘续命神器’”这句话的分量。
然而,队伍中反应最强烈的是放射影像科医生饶明月。抵达左贡当天,她不幸感冒。在平原地区微不足道的小病,在高原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发烧、头痛、流鼻血、血氧饱和度一度跌至危险的80%……“凌晨三点,我感觉手臂发麻,心里特别害怕。”饶明月说。医疗队队长、急诊部徐志鸿医生连夜赶来,凭借丰富经验,判断她出现了过度通气迹象,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指导她调整呼吸节奏。那几天,队员们轮流给她送饭、送水,时刻关注着她的状况。至今,左贡县人民医院还在她的办公室里备着一台制氧机,“感觉不舒服了就吸一会儿,不能因为身体原因耽误工作。”这份战友般的情谊和坚韧意志,帮助他们闯过抵达高原后的第一重考验。
此次,是张福星院长第二次进藏,虽已有所适应,但头痛仍不时侵扰。他由衷感叹:“每一次进藏,都是对意志和身体的考验,也让我更加敬佩长期坚守在这里的干部群众和援藏队员们。”
留下技术
从“零的突破” 到“云端共享”的飞跃
克服高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种子”真正留在左贡,培育成林,才是援藏医疗队绞尽脑汁钻研的课题。
“在这里,医疗工作的思路和在厦门大不相同。”医疗队队员们深有感触,“在厦门,我们有着强大的ICU等多学科团队作为后盾,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高精尖技术。但在这里,首先要确保的是基础诊疗的扎实和规范,任何一个小小的并发症,在缺乏相应支持条件时,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比如在左贡做一台普通的胃肠道穿孔手术,没有ICU,没有血站,没有强效抗生素,医生每一步操作都要深思熟虑,格外精细,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队员们这种严谨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当地医务人员。几年帮扶下来,左贡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微创手术占比逐年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学科建设上。在前后四批医疗队(累计20人次)的持续努力下,左贡县人民医院实现了多个“从无到有”的突破。左贡县委常委、副县长泽登伦珠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在厦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县医院新设立了口腔科、内镜室、院感科,内科诊疗行为进一步规范,手术室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套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左贡县人民医院已选派40余人次医护人员赴厦门进修学习,“这批骨干回来,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医院发展的新引擎。”
医疗队队长、急诊部徐志鸿医生为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传授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
而今年,援藏工作更是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张福星院长此行,与左贡县人民医院院长万荣共同签署了《远程影像会诊合作协议》。山海两端跨越2100公里的“远程影像会诊平台”正式启用。这意味着,左贡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拍摄的X光、CT等影像资料,可以实时传输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的屏幕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左贡县人民医院签署《远程影像会诊合作协议》。
“这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饶明月是医疗队中唯一的放射影像科医生,她兴奋地表示,“我们在左贡看到的图像,厦门的同事能同步看到一模一样的界面。遇到疑难病例,可以随时进行远程会诊,相当于我们有了一个强大的‘云端智囊团’。这对于提升县医院的影像诊断水平,让老百姓就近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意义太重大了。”
厦门援藏医疗队领队,左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林永利评价道,这标志着厦左两地的医疗协作正式迈入了“智慧赋能”的新阶段。
走进村居
惠民义诊 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
援藏医疗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医院的白墙之内,更绽放在左贡广阔的乡村牧区。队员们的阵地,在县医院,更在老百姓的“家门口”。
到达左贡的第二天,高原反应尚未完全缓解,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团队就和第四批援藏医疗队队员们一起,驱车前往左贡县田妥镇雅卓幸福新村,开展“厦左情深越山海 医鹭仁心护健康”大型惠民义诊活动。
左贡县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下辖131个行政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对于许多牧民而言,去一趟县医院看病,意味着漫长的路途和时间。因此,听说有厦门来的专家免费义诊,村民们早早地赶到现场。测血压、查体、问诊、发放常用药品……专家们针对高原地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等,耐心细致地提供服务。
“医生,我这个心脏老是闷得慌,但检查单子今天没带来……”一位藏族老人焦急地比划着。由于语言不通,沟通有些困难。援藏专家没有简单打发,而是请来当地干部翻译,详细了解情况后,主动添加了老人的微信。“没关系,您下次让家人把检查单拍下来发给我,我帮您看。”一个小小的举动,消除了老人的忧虑。
义诊结束后,医疗队并未停歇,而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入户体检工作。在一位村民家中,55岁的思朗措姆听说来了援藏医生,赶紧请医生帮她看看脖子上的肿块。白冰熟练地操作起便携B超,仔细检查后安慰道:“阿姨,这是一个4厘米左右的囊实性结节,到县医院就可以做冷冻消融手术,只需要打一个针眼那么小的孔,就能解决,不用开大刀,您别太担心。”听到这个消息,思朗措姆和家人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一位村民激动地对记者说:“遇到复杂疾病,如果去昌都或拉萨看病,光路费和住宿就要两三千块钱。今天专家直接到村里来,免费给我们看病送药,真是太感谢了!”质朴的语言,道出了西藏群众最真实的心声。援藏医疗队的脚步,实实在在地踏通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倾囊相授
“师带徒”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有援藏医生都深知,比他们亲手治愈多少病人更重要的,是为左贡培养一批本土医疗人才,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师带徒”,便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核心的方式。
援藏医疗队的理念是“放手不放眼”。“如果所有手术都由我们自己做,确实省心省力,但我们总有离开的一天。关键是让徒弟们多动手,我们把关指导。只有这样,当地医生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内镜诊疗部的谢逸林医生本是第三批队员,为了确保去年新成立的内镜室能顺利运转下去,他主动申请延期,加入了第四批医疗队。“我得把徒弟带出来,不能我一走,这个科室就停摆了。”他的徒弟刚从厦门进修归来,如今已能在谢逸林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基础的内镜操作。“开始很忐忑,但上手机会多了,又有谢老师在旁边坐镇,心里就越来越有底了。”
内镜诊疗部谢逸林医生(右)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帮助当地医生快速掌握消化内镜基本操作。
在口腔科,杨燕宗医生正在指导徒弟德西拥宗,为一位患者进行智齿冠周炎冲洗和阻生牙拔除。德西拥宗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曾因当地公立医院没有口腔科而荒废专业三年。援藏医疗队帮助县医院成立口腔科后,她才重拾本行。“杨老师从最基础的拍牙片角度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们。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拔牙、根管治疗和活动假牙修复了。”德西拥宗的操作从容而稳定。杨燕宗欣慰地说:“看到她们能独当一面,很有成就感。接下来我准备把牙冠贴面等技术教给她。”
队长徐志鸿则着眼于更广泛的基层培训。他每周都会组织队员举办临床小课堂,并计划将常见病的标准化处理流程编成“口袋书”。“即使我们离开了,当地医生拿到这本小册子,也能进行规范处理。”此外,他和队员们还定期为左贡县200多名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教授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这些村医责任重大,是守护农牧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据统计,从2022年至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专家已与超过40名当地医务人员结为师徒,开展各类培训超过100场,覆盖2000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的扎根,是希望的萌芽,是为左贡县群众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声音
“好门巴”三个字分量千钧
“感谢共产党,给我们送来了‘好门巴’(藏语意为好医生)!”左贡群众这句质朴的赞誉,是所有援藏医疗队队员心中最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深深烙印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张福星的心底。
“‘好门巴’三个字,分量千钧。它意味着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了群众心坎上,这正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张福星说,医院将继续坚守“左贡所需,厦一所能”的承诺,推动援藏工作从“输血”向“造血”深度转变,为左贡培养更多本土“好门巴”,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在雪域高原扎下根、开出花,转化为左贡人民实实在在的健康获得感。
文/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雯 李欣 图/医院提供 (除署名外)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