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5年8月6日
地 点:澳门线上赌博2号楼7层会议室
嘉 宾:钱新春 澳门博彩在线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李欣欣 福建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付海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陈淑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主持人:宁永鑫 澳门博彩在线宣传处处长
主持人: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好!
欢迎参加由福建省澳门线上赌博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一叶梧桐落,秋声入梦来;稻花田里穗,丰收意渐浓。”8月7日,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此时节,天地间燥气渐生,然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仍被“长夏湿气”萦绕,往往形成“湿燥交织”的特殊气候。故此,福建民众养生当遵循“燥润相济”之道,既要谨防秋燥伤肺,亦需规避湿邪困脾。今天新闻发布会专题向大家介绍立秋时节健康养生相关内容,并设提问环节。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澳门线上赌博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钱新春先生
福建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欣欣女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付海英女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陈淑娇女士
请他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媒体的提问。
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宁永鑫。
今天新闻发布会主要有2项议程。一是请省澳门博彩在线中医药管理一处钱新春处长介绍立秋时节健康养生相关内容;二是回答记者的提问环节。
首先,有请钱新春介绍立秋时节健康养生相关内容。2025-08-06 15:03:33
钱新春: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嘉宾,大家好!
“一叶梧桐一声秋,稻花田里话丰收。”2025年8月7日虽值立秋,但闽地仍处于“秋老虎”掌控之中。此时北方已现“凉风至,白露生”的初秋景象,福建却延续着闽南俗语“日头(太阳)赤炎炎,谁人(各人)顾性命”的湿热气候。这种独特气象,更需我们运用中医“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的智慧,为八闽百姓定制科学养生方案。
一、南北农事差异与健康关联
立秋后,北方棉花已进入花铃后期,棉农讲究“立秋施钾肥,棉铃赛银锤”;玉米种植讲究 “叶面肥避碱,混用如丢钱”。
福建特色农事养生。水稻灌浆:田间保持“寸水护根,过午不浇”管理原则,既防高温伤根,又避“午时水煮稻”之弊。茶叶采制:立秋后“茶芽带露采,清热赛仙丹”,昼夜温差利于茶叶氨基酸积累,迎秋茶富含茶多酚,可配伍陈皮生姜制成“三宝茶”,脾胃虚寒者尤宜。
南北差异印证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核心思想——北方干燥多风,养生需润肺固表;福建湿热交蒸,则需健脾化湿。
二、民俗养生中的中医智慧
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分析,2025年为农历乙巳年,天干乙属阴木,地支巳属阴火,形成木生火旺的五行格局。在农历四月(辛巳月)、七月(甲申月)、八月(乙酉月)、十二月(己丑月),因干支组合强化乙庚化金效应,故2025年为金运不及(少商, 金对应五音“商”,“少”代表不及),金运不及导致肺系功能减弱,易出现咳嗽、皮肤干燥等问题,同时肝木反侮(情绪波动、头痛)。立秋后燥气渐盛,但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仍受“长夏湿气”影响,易出现“湿燥夹杂”的复杂气候。因此,闽人养生需遵循“燥润相济”原则,既要防秋燥伤肺,又需避湿邪困脾。
北方“贴秋膘”:宜选鸭肉、百合等润燥食材,但高血压患者需牢记“三片瘦肉顶块膘”;福州“立秋贴秋膘”:龙眼配黄酒,龙眼肉性温补心脾,黄酒活血通经,二者结合既顺应“秋收冬藏”的养生规律,又符合福建湿重体质特点(龙眼富含多糖和微量元素,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黄酒中γ-氨基丁酸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
福建“食凉补”讲究“芋头煮透黏又香,生啃喉咙痒得慌”,龙眼食用需遵循“日啖十五颗,糖友换石斛”准则(生芋头有毒,务必煮熟;糖尿病患者龙眼替换为石斛或玉竹)。
闽南地区“立秋三白”——梨子、百合、白萝卜的食疗方案,更是中医“白色入肺”理论的生动实践。研究显示,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数比其他季节高出20%~30%,而坚持食用“三白”的群体患病率会明显降低。
运动调养创新。结合福建气候特点,我们提炼出“立秋三候养生法”:晨拍肺经:沿云门穴至中府穴轻拍,口诀“晨拍三百六,邪气不敢留”,但肺结核患者需改为按揉;午灸三里:艾灸时默念“灸得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以穴位潮红为度,阴虚者改灸为按;暮步吸阴:傍晚散步时配合“呼三吸一”呼吸法,契合“吸得秋阴气,来年病不欺”的养生古训。
三、食疗建议与防控
(一)经典方剂改良。
三豆饮:“赤绿黑豆各一两,浸泡换水三遍汤”,肾功能不全者需去钾处理,契合“药食同源,安全为先”原则。
四神汤:基础方加入火麻仁后,形成“四神加一仁,肠通一身轻”的改良配伍。
(二)高危人群防护。
心血管患者谨记“空调二十六,冷热不结仇”。
过敏体质者须知“秋蟹虽肥美,组胺惹风团”,建议用淡水鱼替代。
(三)起居细节优化。
艾草暖脐:温度控制遵循“艾包贴肤试,温如四月天”(40℃以下),防止“低温烫伤起泡,反招湿邪入窍”。
睡眠调整:“早卧避露寒,早起待日颜”(建议6点后起床),避免“鸡未鸣先起,反引寒入髓”。
立秋既是农事转折点,更是养生关键期。“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福建在“秋老虎”与“长夏湿”交织的季节里,以节气智慧守护健康,坚持“外祛湿、内健脾、微润肺”九字方针,切忌盲目效仿北方习俗。确保八闽百姓“顺应天时度秋虎,科学养生保安康”!2025-08-06 15:12:17
主持人:
谢谢钱新春处长。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按照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按照惯例,提问的记者请举手示意,提问时请先通报一下你所代表和服务的媒体。2025-08-06 15:12:46
学习强国:
立秋后如何通过起居和精神调养来应对“秋老虎”和阳气收敛的变化?2025-08-06 15:13:06
付海英:
谢谢您的提问。
立秋过后,应结合我省各地的气候特点,从起居、精神、饮食等多方面综合调养。
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顺应阳气收敛。福建湿度较高,早晚微凉,建议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腹部与脚部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呼吸道疾病。可适当增加午休,缓解秋乏。白天可多晒太阳,增强阳气,改善情绪。室内保持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防止“空调病”。
精神调养上,秋气肃杀,易生悲忧,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立秋后可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山、郊游,保持心情舒畅。可按揉太冲穴,或饮用玫瑰花茶、菊花茶,清肝火、解郁结。
饮食方面,立秋后宜清淡润燥,多食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之品,少食辛辣油炸。海鲜、鱼丸等美食可适量食用,但需避免过咸过油。可选用福建特色药材如建莲子、铁皮石斛炖汤,达到健脾养胃的功效。此外,秋季可改饮温性乌龙茶或老白茶,暖胃生津。
运动方面,宜选柔和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大汗淋漓。福建沿海地区晨练可迎海风,傍晚散步赏落日,既强身健体,又舒缓心神。
总之,立秋养生重在“收”,结合福建湿热气候,做到起居有常、情志调和、饮食有节,方能安然度秋。谢谢。2025-08-06 15:16:13
东南网:
请问今年立秋节气福建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对健康养生有什么建议?2025-08-06 15:16:45
李欣欣:
谢谢您的提问。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时节(通常指8月7日至8月22日左右)气候呈现出“余热未退、高温持续”的典型特征,常伴有高温热浪、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天气。从气候常年值来看,立秋期间全省平均气温约为27.8℃,平均日最高气温约为33.2℃,平均累计降水量约为103.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8.8%。
预计今年立秋期间全省气温偏高,平均气温24.0~29.5℃,极端最高气温33.0~39.5℃,将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总降水量为50~190毫米,我省南部偏多、北部偏少。立秋期间将出现“燥热”与“闷热”交替的天气,伴随高湿度和强日照,易引发中暑风险。
结合立秋时节的天气气候特点,给大家的健康生活提两个建议:
一是持续做好防暑降温与疾病预防。立秋后高温湿热天气仍将持续,需及时关注高温预警,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要重点防范中暑及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尤其要加强防护。室内应注意通风,并适时补充水分。
二是注重饮食调理与卫生。立秋时节湿热明显,饮食应以清热利湿、健脾养胃为主,可多吃绿豆、薏米、冬瓜等食材。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同时要警惕高温高湿环境下食物易变质的问题,严防由此引发的肠胃疾病。谢谢。2025-08-06 15:19:16
中国中医药报:
立秋后天气由热转燥,哪些人群需警惕血液高凝状态?如何调节气血?2025-08-06 15:19:56
付海英:
谢谢您的提问。
立秋过后,福建大部分地区暑热未消,秋燥渐起,燥邪易伤津液,致血液黏稠、循环不畅,形成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以下几类高危人群需重点防范: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及术后患者、长期熬夜及阴虚体质者、血液肿瘤患者。结合福建地域特色,建议采用“滋阴润燥”调理气血的立体化方案。
一、饮食调理宜“滋阴润燥”
1.基础润燥
福建盛产梨、莲藕、百合,可制作“闽式润燥三鲜汤”(梨+莲藕+百合),搭配本地建莲子炖羹,修复黏膜、改善血液流动性。
2.活血防黏
沿海地区可多食用海带、紫菜,抑制血小板聚集;
灵芝、黑木耳搭配山药炒制,调节血脂。
秋季宜饮乌龙茶和老白茶,活血化瘀且润燥生津。
二、可以结合福建气候与习俗调整生活方式
1. 保暖防寒护阳气
立秋后早晚温差大,尤其沿海风凉,需护头颈背,避免空调冷风直吹。
2. 和缓运动调身心
推荐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尤其“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疏通气血;沿海居民可晨起海边散步,呼吸湿润空气。
3. 早睡早起养阴精
顺应21-23点入睡。立秋后宜早收,避免熬夜耗阴。晨起用生理盐水润鼻,预防干燥性鼻炎。
4. 调畅情志忌悲忧
可通过旅游、听音乐、练习书法等疏解情绪,保持“秋收”平和心态。
若出现持续口干、小腿抽筋、皮肤瘀斑、肢体肿胀等症状,可能是高凝或血栓信号,应及时就医。
总之,立秋养生需结合本地气候与本地食材,滋阴润燥、调和气血,方能安然度秋。谢谢。2025-08-06 15:22:15
健康报:
立秋过后,有哪些药膳食疗方推荐给普通老百姓?2025-08-06 15:23:05
陈淑娇:
谢谢您的提问。
“立秋”不等于入秋,立秋时节多处于三伏天的中后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以南方区域,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这种天气特点易形成“温燥”病证。民间常称这一时段为“秋老虎”。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温燥之邪多易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易造成如口干舌燥、干咳、皮肤干燥瘙痒等燥热伤津的表现。因此,立秋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立秋养生的小妙招。
第一,多补充水分。立秋季节,天气闷热,出汗量大。少量多次饮服温开水、淡茶水或淡盐水,能够及时有效补充人体丢失的津液。但勿一次性大量饮水,更需忌饮冷饮,以避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脾胃损伤的症状,加重体液的丢失。
第二,“饮食多润,少辛多酸”。秋季是果实成熟期,“秋吃果”顺应了“阳气收敛、阴液内守”的自然规律。时令蔬果如梨、莲藕、冬瓜等具有润燥生津的作用,最易补充缺失的“水液与阴津”,是“食疗润燥”的不二之选。“酸能生津”,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柠檬、乌梅等的适量摄入,也能生津止渴,以防“秋燥”。立秋时节应减少如辣椒、花椒、生姜、油炸烧烤等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以防加重温燥之邪。同时少食甜腻、油腻之品,以防滋腻碍胃,蕴生痰湿。
推荐4个秋季药膳食疗方:1.银耳百合羹。2.莲藕排骨汤。3.芡实山药粥。4.百合杏仁红小豆粥。谢谢。2025-08-06 15:25:57
福建卫生报:
请问如何利用节气特点通过中药调理改善气血两虚?2025-08-06 15:26:22
付海英:
谢谢您的提问。
立秋是“阳消阴长”的过渡期,贫血患者易出现乏力、气短、心悸等气虚症状加重。可通过中药调理、节气食疗、适宜运动及生活调养,顺应节气变化,促进造血功能,改善体质。
一、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气血双补
1、经典方剂应用
(1)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补气,轻用当归养血,补气以生血。福建秋燥明显,可加北沙参、麦冬润肺;脾虚湿困者加建莲子、茯苓健脾化湿。
(2)归脾汤:适于心脾两虚型贫血(心悸失眠、食少体倦)。可加鸡血藤、丹参活血通络,或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
2、节气食疗方
(1)五红汤/粥(红皮花生、红豆、红枣、枸杞、红糖):补血活血。气虚者加黄芪,阴虚燥热者加西洋参。
(2)山药龙眼羹(鲜山药、龙眼肉、粳米):健脾养血安神。失眠者加酸枣仁,食欲不振者加陈皮。
3、禁忌提示
感冒发热、湿热体质者忌滋补;避免白萝卜、浓茶及生冷油腻食物。
二、运动建议:温和导引,激发肾精
1、适宜运动
(1)慢跑/快走:晨起或傍晚于公园绿荫处进行,以不喘不累为度。
(2)太极拳/八段锦:通过缓慢动作导引气血。
2、避伤要点
运动前动态拉伸,运动中腹式呼吸,运动后避免立即吹空调或冷水冲澡,可饮生姜红枣茶温补。
三、协同调养:融合闽地生活智慧
1、起居调摄
晨起梳头:用头梳梳百次,改善脑部供血。
睡前泡脚:用艾叶泡脚,温阳活血,缓解秋燥。
2、防秋老虎
随身备生脉饮,益气生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悲秋”伤肺。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2025-08-06 15:29:36
海峡都市报:
“秋瓜坏肚”,立秋后如何防止消化道疾病?2025-08-06 15:30:06
陈淑娇:
谢谢您的提问。
瓜果多盛产于夏季,性味偏甘寒,夏季食用虽可解暑,但秋季此类瓜果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受寒,引起腹痛、腹胀、腹泻等“坏肚”症状。
今年立秋为“晚秋”,暑湿仍重,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适量摄入。秋季吃瓜果要适量,浅尝辄止,同时少吃或不吃如西瓜等大寒之品,而选择更加温和的秋季应季水果,如苹果、梨、石榴、柚子等。
第二,避免生冷食用。秋季气温仍较高,为保证瓜果的储存,多置于冰箱冷藏。但冰箱取出的瓜果切勿立即使用,应放置室温或稍作温热处理。梨、苹果等水果可采取蒸煮、炖汤等方式食用,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减轻寒性。
第三,注意食用时间。食用瓜果之品应避免空腹,同时也不应在饭后立即摄入,以加重脾胃负担。建议餐后1-2小时再食用。
第四,用“润而不寒”的瓜果替代。秋季养生应顾护脾胃,可选择如南瓜、丝瓜、木瓜、葡萄等既能滋阴润燥、又不伤脾胃阳气的应季食材来替代。2025-08-06 15:32:33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参加,也感谢在座嘉宾莅临本次新闻发布会。谢谢大家!2025-08-06 15:32:48